中国城镇与建筑发展的几个理念

admin14年前城市规划论文975

中国城镇与建筑发展的几个理念 中国城镇与建筑的发展,应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类社会进化规律的要求,就是要“低耗高效”、为广大城镇居民服务。目前,我们的城镇建设,距此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的城镇领导要树立起“为广大城镇居民服务”的思想,而不应片面地追求GDP数字的增长,不顾多数人的利益,大拆大建,破坏历史文化,梦想迅速改变面貌,突出表现政绩,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获取少数人和个人利益,扩大城镇贫富居民的差距。各地城镇的开发商要具有起码的职业道德,不应想方设法钻政府政策的空子,或违规违法,浪费资源,赚取不义之财。   为此,针对这些时弊,笔者提出“环境”、“产业”、“历史”、“文化”、“容量”、“自然”、“设施”、“公正”的八个理念,期盼我国的城镇与建筑发展,真正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使中国城镇与建筑的发展确实走上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现阶段至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一、环境——加强环境管理与服务是重点对于城镇与建筑的发展,要逐步减少直至消除对水体、空气的污染。目前,我国城市有60%%的地方没有污水处理,有2/3的城市被垃圾所包围,其生活垃圾未得到无害化处理,锅炉、工厂排气有待处理的地方很多,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路面与停车场不足造成混乱环境,这三个方面(污水、有害气体和垃圾)的环境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时间。   在环境优美的美国西雅图市,据该市规划委员会介绍,他们在半个多世纪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居民生活不安定。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他们进行了反思,治理了水系,改善交通,发展步行、大众运输的道路系统,发展免费的城市公共交通,恢复了西雅图特有的大自然的优美面貌。环境的改善,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该市进一步的环境改善。   我国陕西西安市不仅保留了明代城墙,还保留了环城护城河水系,形成了环城绿化带,极大地改善了这一地区的环境。在其至2020年的总体规划中,他们将恢复与发展历史上号称的“长安八水”,并将于近期投资治理环境。目前,我国对水体和空气的污染仍十分严重,2005年全国废水排放量达到524亿吨,比2000年增加了26%。全国有近1/3监测断面仍然为劣五类水质,失去了生态功能。   要想城镇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治理环境污染。美国西雅图市提出环境管理,用的词是“Stewardship”而不是“Management”,其中有服务的内涵,表明环境管理就是要服务广大的城镇居民。现阶段,中国城镇与建筑的发展,重点内容是环境的改善,消除水、气的污染,改善道路交通,而不是大拆大建,追求高标准建筑。   二、产业——发展特色的产业经济是基础我国可分为北京、天津、上海、香港、澳门和台湾6个发达地区,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15个初等发达地区和甘肃等13个欠发达地区。这三种类型地区的发展步骤和指标是不同的,但都要重视发展第二产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经济,不能靠上级政府拨款,要以城镇自身的经济实力促进城镇的发展。对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内容与比例,应从大范围的区域来平衡。发达地区城镇的第三产业经济所占比重的增长必然要多快一些,所有历史文化名城应大力发展具有本身特点的文化第三产业,所有城镇都要重视逐步发展有利广大居民的服务第三产业。如属于初等发达水平的陕西西安市,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起,就是我国重点规划建设的八大城市之一,现已建成为我国新兴工业基地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调整了第二产业,扩展了电子、高新技术与航天科技产业等。同时按照自身是一个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拟大力发展文化等第三产业,制定了老城“唐皇城”的文化复兴规划和西安市文化特点的区域规划。西安市的观点和做法是正确的,重视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协调发展第二产业经济和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以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又如著名的云南丽江市,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市十分重视产业经济的发展,在丽江古城的西面开辟了清溪、福慧等新区,大力发展了适合本地区的商贸产业,还安排了一些具有丽江特点的第二产业。现在的丽江市比20多年前的规模大了几倍,完全变了样,但丽江古城基本上保持了原貌。北京属于发达地区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迅速,有污染的钢铁、机械、化工等第二产业工厂已迁出市区,有利于城市的继续发展。但有些工厂企业的停产关闭,造成大量工人、职工下岗失业。如东北部的电子管厂,其实只需要改进技术发展新产品;又如南部的水磨石厂,不考虑改进产品,增加其他新产品,将一个大厂报废了,浪费了可观的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源。这种盲目追求时尚的思想应冷静地加以反思。其实,一些第二产业,无污染干扰的第三产业可安排在生活社区内,这样有利于减少城市交通流量,方便职工上下班。特别是服务居民生活的第三产业,更应布置在居住社区里,可发展传统的前店后坊带居住的布局模式。发达国家已轮回发展着这些传统布局,因为它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经过科学的管理,无害于环境。   三、历史——保护名城的历史文化是中心一些城市规划的前辈学者曾说过,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总的来看缺少的就是历史文化。我国的历史文化在上世纪前半叶,因战乱毁掉许多,下半叶因建设拆掉不少。   在西班牙的巴塞罗纳,最早的老城在滨海的西面,在19世纪城市扩展时就被完整地保存着。新开辟城市干道沿老城东侧面和西南侧连通,老城的南北向中心道路Rambles路与新城区南北向干道通过加泰罗尼亚广场衔接,现Rambles路是欧洲著名的一条步行街,顶端连接哥伦布纪念柱广场。在19世纪、20世纪发展的新城区里,其近代建筑也被完整地保留着。如高迪设计的教堂和米拉住宅等都突出在重要街道上,而不是像北京王府井街道旁,梁思成先生于上世纪上半叶设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服务商店楼,在上世纪70年代突然就消失了。类似巴塞罗纳这样重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实例,在欧洲各国普遍存在。找到差距,我们应树立起“保护名城的历史文化是中心”的理念,亡羊补牢,不要再拆毁名城的历史文化街区,要拆改的是破坏名城的新建设项目,具体作法,可采取“转移中心”,“减法”,“微循环法”和保留老居民、老字号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到中等规模后,在确保旧城成为历史文化中心的前提下,大多数的名城都应考虑多中心的布局,将行政、经济、商贸、科教等中心转移到新城区。   西安市的总体规划就作了分散、多中心的安排,现正将市行政中心转移到旧城外北部地区,带动新区发展。多中心的转移还可提高旧城的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缓解旧城的矛盾和压力,确保历史文化街区面貌的恢复。云南丽江市的总体规划建设是个优秀实例,为了完整地保护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全貌,其他中心都布置在古城的外面,市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迁至南面的八河新区,经济、商贸等中心安排在西面的几个新区,确保了丽江名城的历史文化不受到新建设的破坏,使丽江古城得到整体的保护。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旧城中心区,修建了高大体量的新建筑,破坏了整体尺度的和谐,应积极实施“减法”整治。北京将中轴线上鼓楼前右侧的地安门百货商场楼减去了两层,把南池子东侧的市房管局办公楼拆掉了三层,以确保这两个地带建筑群的尺度和谐。对于景山公园与北海公园之间不和谐的较大建筑,拟将拆减整治。西安钟楼广场的西南角、东北角矗立着两个大体量的建筑,也应实施“减法”,以突出钟楼、鼓楼的形象,保持旧城核心点的整体艺术面貌。采取“微循环法”改善历史文化名城的街区是个好方法。福建泉州市中心区中山路的改善,没有大拆大改,而是重点改善了基础设施,改善建筑及其环境,基本维持原有建筑和街道的尺度。这就是“微循环法”,它既可确保旧城原有的历史面貌和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又可改善、提高旧城的生活环境。   北京2005年提出了故宫缓冲区保护规划,对缓冲区内的旧街区采用“微循环”和“有机更新”的方法,严格保护区内的胡同、四合院,原则上不成片拆除,主要街巷原则上不再继续加宽,对区内基础设施积极改善,而不是全部废除。北京的缓冲区小了些,还应扩大,如西单地区,已被拆改的面目全非,不少的北京老居民、老字号被迁出,完全失去了这一地区的历史风貌。因此,要强调树立起“保护名城的历史文化是中心”的理念。   四、文化——和合新旧发展地域建筑文化所谓“和合”系调和之意,中国传统文化对万物存在与发展的认识是“天施地化”、“阴阳和合”。“和合论”具有辩证唯物、对立统一的哲理,它排除了建筑科学中许多片面、绝对的观点。对于城镇建设事业中的对立统一问题,如新与旧、历史与现代、古典与流行、高雅与大众等问题,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不能是“非此即彼”,而是要重视双方面的互补,“和合”发展。在新旧和合发展地域文化方面,美国西雅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该市到处可以见到地域历史与现代大众高雅结合的艺术文化。如公共汽车候车亭内的座椅后背布满简洁的艺术画;在滨海建筑及广场中布置印第安人图腾形象,体现该城里早期受印第安人部落文化影响;作为18~19世纪建市初期的马车交通工具亦被保留在部分地段上行驶;街头小品建筑、自行车架、商店建筑装饰都十分雅致,富有文化。我国陕西西安在新旧和合发展地域文化方面,作了大量的实践探讨,其中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院士的规划设计成果最为出色。如城市钟鼓楼广场,其规划设计力求突出两座14世纪的古建形象,沿着“晨钟暮鼓”这一主题向古今双向延伸,在钟楼、鼓楼之间安排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地下商城、商业楼,既将钟鼓楼呼应在一起,很好地保护了古迹,又解决了旧城发展的生活需求,使这一中心地段兼具观光、休息、购物、餐饮等多项功能,成为名符其实的市民广场,为古城西安提供了一个颇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客厅”。   五、容量——重视防灾卫生适度空间容量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首先要从城市的规模着眼,不能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过大,超过了城市所在地的土地、水等资源的负荷量,就必然会造成城市的混乱和环境恶化。目前,北京以及许多大城市都存在着这样的矛盾,所以,我们要以适度的城市空间容量来控制城市的规模,而不是以加大空间人口密度来解决扩大城市人口规模问题。建筑容积率过高、城市空间容量人口过密,是当前我国城市与建筑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它是造成我国城市环境质量不够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不仅给城市带来混乱和矛盾,也降低了城市与建筑本身的使用与经济价值,一旦遇到像2003年非典传染病灾害时,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地区将十分被动,平常时期,这些地区的环境卫生亦受到负面影响。   节约用地是正确的,但要从城市持续发展和防灾、卫生基本要求来考虑,应该找出城市空间容量的合理限度,在合理限度范围内,又因度的不同而分出不同的等级。如美国西雅图市,分为四个等级:中心区(UrbanCenterVillages)居住密度每英亩15~50居住单元,核心区(HubUrbanVillages)密度每英亩15~20居住单元,住宅型区(ResidentialUrbanVillages)每英亩10~15居住单元,邻里区(NeighborhoodVillages)每英亩8~10居住单元。为了保证城市的环境质量,该市采用都市村落的理念。当然,西雅图市的标准较高,我们应根据我国地少人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度的空间容量,但其理念与作法有参考价值。关于建筑容积率,从全国城镇平均来看,笔者认为住宅区应在2以下,条件较好的应在1.5左右,高层次的应为1左右或更低。中心商业区为2~4,只有个别地段或大城市在4以上。当前,建筑容积率普遍偏高,大中城市的不少住宅区已超过了2,北京著名的公共建筑长安大厦高到8,其环境质量上不了档次。厦门、常州、无锡、合肥、扬州的一些住宅区建筑容积率适宜,创造了较好的人居环境。   关于人口密度,就一个城市总体来计算,生活居住用地现平均为300人/公顷,每人占城市用地35平方米左右;今后要发展到200人/公顷,每人占地50平方米左右;再发展应为100人/公顷,达到每人占地100平方米。这里所提生活居住用地,不包括工业、仓库、铁路、机场、军事用地等。这些分析,说明我们要有“重视防灾卫生适度空间容量”的理念,不能盲目扩大城镇规模和提高建筑容积率。   六、自然——保证绿地面积,人与自然共生园林绿地包括自然风景区、公园和其他绿地等,是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与自然共生、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基本因素。目前,我国城镇外围大的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少,并缺少规划;城镇本身中的生态环境建设亦缺少绿地系统规划及落实规划建设的措施;小的生态环境更是缺少小块绿地、建筑内外与道路的绿地。   绿地面积不足,是使城镇环境质量下降的又一重要问题,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要保证公共建筑的30%绿地。这是我国目前的规定,说明国家对绿地环境的重视,问题是执行不力,应加强管理,保证实现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第二,要保证居住区的30%绿地面积。新建的许多试点小区都作到了这一点,确实起到了示范典型的作用。但是,一些小区的每人1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和部分楼间绿地都未能实现,居住的生态环境比较差,今后要严格管理,保证小区应有的绿地面积。第三,要保证城市公共绿地面积。现在一般在每人6平方米左右,2010年应发展到每人10平方米,有条件的还要增加更多。按照发展目标,至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每人城市公共绿地面积为15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公共绿地面积每人应有30平方米左右。第四,要保证城市道路交通用地上的绿地面积。任何道路都要栽植树木,只是根据不同要求,所占面积比例有所不同。   目前,有不少城镇的领导目光短浅,着眼于眼前的经济利益,开辟绿地面积较少,并没有在上述四个方面创造出适合城镇居民生活居住的生态环境。2006年6月,建设部统计说明,目前有76个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足3平方米,其中36个城市绿化覆盖率不足10%。珠海、厦门、汕头市做的比较好,开辟出优美的滨海绿地、滨河湖绿地等;大连市绿地建设更为突出,在市中心宝地之处,拆房后改造成大片绿地,创造出舒适宜人的活动环境,受到人们称赞;合肥市2006年1~6月又新增绿地326.7公顷。   七、设施——完善配套设施,大众生活方便这里所提的配套设施,主要是指大众生活需要的衣食服务、学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四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城市大众衣食和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设施要作妥善安排,这才是真正为城市广大居民服务。   美国西雅图市中心靠海边依然保留着为一般市民服务的公共市场,建筑为一、二层的原有房屋,但整洁有序;在美国东海岸城市波士顿,其市中心市政厅后仍保留着为广大市民服务的大众化老商场。对比之下,北京西单、东单等菜市场都被取消,改为商厦高楼,这不是为赚钱又为什么?最近有人反映,北京前门外大街上公共厕所被拆除或停止使用,旅行团都被安排到快餐店方便,这些都是没有为大众生活服务观念的结果,应予纠正。2005年上海市规划局编制《上海市菜市场和公共厕所规划布局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市中心城区将新增200多个菜市场,800多座公共厕所,菜市场是以500米为服务半径,公厕是以300米为服务半径考虑的。这种为大众生活方便的服务思想,值得北京和一些其他城市学习、效仿。在城镇不同层次的区域里,在新开发的社区内,必须要有配套的公共建筑设施。除为日常生活服务的衣食商店外,还要有幼儿园、托儿所、青少年学习的中小学校、为居民看病的医疗卫生所院以及其他文化体育、修理等服务设施。现在,一些基本层次的居住区,只建住房,没有修建这些配套设施。像北京市新建的回龙观社区等,中心区拆迁户搬到那里,生活极不方便,小孩上学、老人看病、自己买东西都得往旧城跑,生活无法安定,抱怨之声不断。城镇中较高层次的区域,如市中心或区中心,要配置更加齐全和较大规模、较高标准的成套公共建筑设施,适合广大居民的生活需求。目前,一些城建管理部门已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凡新建区,如无配套设施,就不能验收、使用。在体育锻炼方面,普遍缺少场地设施。不少城市的中小学以及大学,有足够运动场地的倒是少数,有些原有场地被占用,盖上了建筑物,学生锻练被挤到大街上,极不安全,且受到空气污染;广大居民日常锻炼身体的公共场地与设施亦越来越显不足。城镇土地升值是客观事实,但这些属于公益事业内容的场地与设施,各地城镇政府管理部门应予以保证,因它涉及到青少年成长和国民身体健康素质提高的大问题,它不应属于市场经济控制的范围。 八、公正———落实社会公正,关怀弱势居民社会公正反映在城镇建设中,就是要关怀城镇广大居民及其弱势群体,公正地缩小贫富人在城镇生活与工作环境里的差距。政府管理部门要从城镇生活居住用地中所包括的居住、公共建筑、道路和绿化四个方面给予弱势群体关照和优惠。在公共建筑方面,如北京修建高尔夫球场约100个,占用了公共绿地和耕地,一个球场的耗水量相当于1.5万居民的用水量。此外,北京还修建了大量的高档会所、俱乐部、健身房、餐馆、酒店以及各类娱乐场所,就是缺少为大众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其他一些城市也存在类似情况。在居住方面,北京的别墅项目已超过了300个,还修建了很多高档住宅区。富人们有多套住宅,他们所占的居住建筑面积和土地是弱势居民的无数倍,两者的生活环境更是有天壤之别。北京房价炒到高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早已脱离了小康社会和北京广大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不少房地产商暗中抵制政府出台的政策。山西、温州加上后来的浙江有钱商人到北京大批买住房,搅乱了北京住房产业的正常发展。现北京二环内旧城区的房价已涨到万元、两万元一平方米,老居民弱势群体无法承受,被迫迁住郊区,旧城区就变成了富人住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特点将消失,北京变了“味儿”。   从社会公正、社会和谐来看,旧城区内富人、穷人都要有。控制城镇高档住房项目、降低房价是当前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城镇的地皮价格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律虚高。地方经济的增长和快速建设不能片面依靠房地产业,住房价格要逐步同广大职工的收入相协调,一个家庭的月平均收入应是一平方米的房价。目前,各地城镇修建经济适用房的比例偏低,应加大百分数,以符合国情的社会公正,这些问题都要有新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来理顺。在道路交通方面,也要做到公正。在城镇道路交通布局中,不能只顾汽车族人,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要构建自行车和人行交通系统,方便城市广大居民。现许多大中城市的道路交通被小汽车所主宰,道路交通是为汽车族人的方便考虑的,城市道路、居住区道路变成停车场,污染空气。交通混乱还对广大居民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已扭转人行、自行车道路交通受到排挤的局面,变成控制城市中心区汽车的数量,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在北欧的一些城市,已组织起自行车交通系统,环保、节能,同时构建起人性化的步行道路系统。今后,在我国城镇中,应恢复我们的传统,改善和组织自行车交通系统,在城镇的中心地区建起人行街道系统,使这些为广大市民生活服务的街道空间环境不受汽车交通的干扰,减少污染,人身安全、人气旺盛,真正成为符合城镇广大市民生活需要的繁华地区。在公共绿地方面,各地城镇弱势群众生活的地区内,很少有公共绿地,在今后微循环改善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小块绿地。城镇公共绿地属于公益事业,各地有名的公园,其票价亦不要订得过高,高票价实际上挡住了弱势群体的享用。通过以上结合实例的分析,可以说明加强环境管理与服务,应是我们城镇建设的重点,不搞大拆大建才符合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国情;产业经济是基础,以发展特色的产业经济促进城镇的发展,落实城镇经济的生态平衡;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要以保护文化的历史文物、遗迹、非物质遗产为中心,否则就失去历史文化名城的实质内容;和合新与旧、历史与现代、高雅与大众,双方面互补促进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落实城镇文化的生态平衡;重视防灾卫生,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空间容量,不能盲目扩大城镇规模和提高建筑容积率;保证绿地面积,人与自然共生,落实城镇自然的生态平衡;重视大众切身利益,完善衣食服务、学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的配套设施,使城镇广大居民的生活方便;重视社会公正,关怀弱势群体,落实城镇社会的生态平衡。我们相信,这八个理念对于中国城镇与建筑的发展是有益的,是符合“三个代表”思想精神的,它会为提升城镇与建筑发展的水平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关文章

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

城市规划,从性质上说是一种行政计划。既为计划,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前瞻性、不稳定性和裁量的广泛性、政策性。这势必造成在判断一项城市规划是否符合,至少是是否完全符合公共利益时,没有一个可得确定的标准,甚至无...

澳大利亚城乡规划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启示(转)

澳大利亚城乡规划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文/ 陈小明      今年4月, 本人根据组织安排,参加了建设部村镇办组织的全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赴澳大利亚的培训考察。在澳期间,学习了澳大利亚城镇规划建...

中国城市亮化现状与未来分析(转)

中国城市亮化现状与未来分析 关键词:研究报告 投资分析 市场调研 城市亮化 彩灯 灯具 照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亮化工程建设越来越引起城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关于城市更新方面的提案答复

一是夯实工作基础。坚持城市更新、体检先行,积极组织开展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体检试点工作,围绕城市功能结构完善、空间品质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建立体检评估指标体系,指导试点城市开展城市自评估与第三方评估...

浅谈公众参与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转)

浅谈公众参与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 作者:毛洁玮 摘要:本文以公众参与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从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西方公众参与规划发展...

鲁尔工业区的蜕变(上)介绍

这个文章不能算观后感,只能算一个仔细观看后的回忆记录。 德国鲁尔工业区转型的背景是知识经济的崛起,工业不再是国力强盛的代表,特别是重工业逐渐的颓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工厂被废弃,环境被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