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际模式建设生态城市

admin14年前城市规划论文794



借鉴国际模式建设生态城市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这一国策,促进城市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总结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探讨其建设模式,对于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少走弯路、降低成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外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生态城市”(Eco-city)的思想后,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不断演进和深化,其示范建设也在世界许多城市广泛展开,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迄今为止,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但从现代生态学的观点看,生态城市应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和谐的生态系统,是基于社会、经济、自然三者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1992年,美国在西海岸的海滨城市伯克利实施了生态城市计划,通过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和调整城乡空间结构,成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波特兰和克利夫兰大都市区,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解决了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被美国环境总署评为“全美生活品质最佳城市”。

加拿大的哈里法克斯生态城是该国第一例生态城市规划项目,其理念和做法不仅涉及社区和建筑的物质循环规划,还涉及社会和经济结构。1994年2月该项目获“国际生态城市”奖,并在1996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人居会议中,被作为最佳实践范例。

澳大利亚怀阿拉市确立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将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放在解决城市能源和资源问题上,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994年,在生态城市学者保罗的倡导下,阿德莱德市制定了生态城市建设计划的基本原则和衡量标准,并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了城市资源环境问题。

巴西的库里蒂巴市以良好的城市规划、公共交通系统的整合以及垃圾回收和能源保护项目的实施,成为享誉全球的生态城市典范。丹麦的哥本哈根通过进行公交导向式交通改革和实施手指形态规划,实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

德国埃尔兰根市率先执行“21世纪议程”有关决议,全面实施城市综合生态发展规划,成为德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先锋。弗莱堡市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为整个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区域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措施,被称为德国的“环境首都”。

在亚洲,日本九州市生态城市建设效果显著。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九州市为治理环境污染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到80年代中期基本克服了环境污染问题。新加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将农田、森林及其他城市景观融为一体,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花园式生态城市。

总之,丰富而生动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远远超出理论研究的进展,因此,应在认真总结和借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规律,使人类的思想和智慧得到更加深刻的启迪。

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国际比较

所谓模式是指某行为主体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而采取的方式。综观世界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历程,通过研究和比较分析,其建设模式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政府导向型模式。指主要通过政府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并辅之以法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世界发达国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一直非常重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通过制定方向明确和目标具体的发展规划,引导生态城市建设全面有序推进。美国伯克利的生态城市计划(1992),克利夫兰和波特兰大都市区生态规划,印度斑加罗尔、巴西库里蒂巴和桑拖斯市、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市的生态城市建设计划(1994),丹麦哥本哈根的手指形态规划(1947),日本九州市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1997)以及新加坡的全岛建设设想规划(1967-1971)等,都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与此同时,政府还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例如,日本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立法比较完备,不仅有基本法,还包括两部综合法。1994年,德国通过了《循环经济及废弃物法》。1976年,美国通过了《资源保护和废弃物回收法》,现在美国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相关法规,同时美国还利用直接税收减免和投资税收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企业重视和加强城市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为生态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科技先导型模式。指主要通过加强资源环境方面的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加快生态城市建设。

国外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始终将加强生态环境方面的科技研究置于重要地位,选择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进行科研攻关,并尽快使之产业化。例如,丹麦卡伦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以生态工业园建设为突破点,努力攻克资源替代技术、资源恢复技术、资源耗用减量化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等,支持相关产业构建起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形成工业共生体系,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了重要的产业基础。又如,20世纪90年代,日本九州市开始了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并重点提出“地区废弃物零排放”的设想。为此,1997年,九州市专门成立了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研究中心,并通过加大政策鼓励和支持,加快其产业化进程。1997年,日本通商产业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包括家用电器、废玻璃、废塑料和汽车压碾屑等在内的回收再利用综合环境产业区,使九州市资源环境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加快。

3、项目带动型模式。指主要通过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实现生态城市不同阶段的具体建设目标,从而带动总体建设目标的实现。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制定战略规划和目标,而且还需要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使目标得以实现。例如,被誉为世界“生态城市”样板的美国伯克利市就是通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而具体的生态建设项目,如改善能源利用结构项目、恢复废弃河道项目、建造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居所项目以及建设慢行车道项目等,稳步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又如,德国弗莱堡市通过推行大气环境保护项目、能源利用环境保护项目、垃圾处理项目和居民区生态环境处理项目等有效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使以往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利用浪费等现象大为改观。再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实施的交通系统革新项目、垃圾循环回收项目和能源保护项目获得国际大奖,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4、交通引导型模式。指将改善城市交通运输结构和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在发达国家,许多学者认为,建设生态城市应该把改善交通运输结构和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在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同时,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合理规划,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从而减少私家车使用给资源环境造成的浪费污染、土地占用以及城市蔓延等问题。例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和丹麦的哥本哈根主要采取了这一模式。库里蒂巴将整合公共交通系统与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对其进行一体化规划。该市以城市公交线路所在的道路为中心,对所有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密度进行分区,政府仅仅鼓励对公交线路附近二个街区的交通走廊的集中高密度开发,并严格限制二个街区以外的土地开发,从而不仅保证了城市2/3的市民每天使用公共汽车,每年减少私家车出行达2700万次,节约燃油700万加仑,而且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有效实现了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哥本哈根把公交系统的建设和土地综合开发结合起来,通过构建可持续的城市交通体系,引导城市土地有效利用和有序扩张。如今,作为欧洲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其人均汽车占有率却很低,城市交通结构的调整改善,对生态城市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5、组织驱动型模式。指主要通过发挥城市社区组织的作用,引导和组织社区群众广泛参与生态城市建设。

它是一种社区自助式开发方式,包括社区控制、社区规划、社区设计、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维护的全过程都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组织驱动”由加拿大哈里法克斯市首先提出后得到世界许多城市的效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取这一模式的关键是建立管理机构——管理组。管理组负责组建土地信托公司、生态开发公司和社区委员会三个组织,土地信托公司负责购买土地、控制财政、对区内生态开发的不当行为提出警告;生态开发公司的建立将取代传统的开发商,是社区的基本开发实体;社区委员会代表社区居民处理社区冲突和需求,并对居民进行生态城市教育。社区设有“城市生态中心”,居民可以通过图书馆、展馆、咨询报告等方便地了解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和建设进展等,以便同心协力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6、城乡互动型模式。又称为城乡结合型模式,指主要通过实施城乡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规划,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加快生态城市建设。

国外许多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已经打破行政区界限,将城市和周边乡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并通过加快城乡之间能量、信息、资源的转换与合理配置,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建设。新加坡的生态城市建设主要采取这一模式。该市坚持城乡结合的思想,在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将城郊建设成“原始公园”,并将农田和森林以及其他景观融合在“田园城市”建设中,从而实现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美国海滨城市伯克利,是全球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在城市建设设计中采取了典型的城乡结合空间结构。即在住宅区内,每一栋独立的别墅都带有一块面积很大的农田,并在农田种植“绿色食品”,深受广大居住者喜爱,充分体现了城乡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城市的思想理念。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借鉴国际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可选择如下路径:

1、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国外政府通过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和法规政策保障了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生态城市建设有很强的公益性,因此,我国更要注重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一是城市地方政府首先应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与实施框架,确定建设方向、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以及阶段目标等,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职能;二是制定相关法规,使生态城市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障总体规划和目标的实现;三是制定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特别应针对不同阶段的目标和项目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如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政策、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

2、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作用。

我国应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一是要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中各类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包括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专门技术等,对重大技术项目要组织国家级科研院所等联合攻关,并尽快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专项资金,以支持重大关键项目的研究;二是加快建立生态城市技术体系,包括循环经济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工业技术、废弃物再利用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无公害实用技术等,形成全面完整的生态城市技术体系;三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体制的建立,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系统中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协同,加快科研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应用,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3、选择优先行动领域。

应根据我国不同城市的生态特征和建设状况,在确定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后,积极选择优先行动领域和重点项目,促进建设目标的实现。例如,按照生态学的观念和方法,首先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包括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和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城市建筑和居民住宅建设的规划和布局等,促进城市功能布局生态化;又如通过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选择工业产业中的重点领域实施能源、水资源节约和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项目,推进城市产业生态化发展。


4、构建生态城市交通体系。

鉴于我国不同城市的交通运输和土地开发状况,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将改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与城市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和土地开发利用率;二是调整传统交通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应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创造条件,并采取政策措施鼓励人们利用城市市区公共交通;三是应适度控制私人汽车在城市市区的使用,加快完善自行车专业设施,改善当地步行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

5、积极倡导公众的广泛参与。

借鉴国外经验,我国要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目前应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公民的环境权应当得到法律的正式确认,赋予公民环境知情权、环境立法参与权、环境行政执法参与权,给公民参与环境事务更加广阔的空间;二是环境评价中要强调公众参与和执行的力度,我国2003年9月正式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评法》,使公众参与的机制得到加强,但要真正产生实际效果,还要加强执行力度,使其逐步得以落实;三是支持现有的环保团体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环保团体组织在资金、人才方面还十分欠缺,因而应从政策上对其进行鼓励和支持;四是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增强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6、强化城乡融合的建设理念和规划。

借鉴发达国家城乡融合、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城市的模式和经验,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城乡融合的建设理念,打破行政区界限,从区域整体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统筹全面规划;二是按照城市生态学原理,使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和信息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得到合理配置和调控,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三是运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将城乡区域作为整体,实行资源的节约、合理和循环利用,增强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简短的结语

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应依据不同国家和城市的生态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选择不同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应根据生态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建设模式。同一城市和发展阶段在选择主要建设模式时可一并选择其他辅助模式,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发展思路的创新。

相关文章

城市经济之产业园区规划

“产业园区”(工业园、文化产业园、体育产业园、高新科技)是执行城市产业职能的重要空间形态,园区在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引进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城市经...

搞清楚城市属于谁?

记得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城市规划中是很注重服务半径,考虑设置自行车专用道路的,居住小区规划中是要考虑人车分流;现在呢?前者不提了,后者是只喊口号了,基本上停车都成困难了,私家车的普及速度让城市规...

考察美国城镇规划建设的几点启示(转)

根据组织安排,我参加了全省第七期城市规划专题研讨班的学习,学习分为国内专家授课和国外现场教学、考察两个阶段。通过这次较为系统的城市规划学习,本人收获颇丰,美国在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与做法...

条块分割的城市规划侵蚀城市活力

建国以来,我们的规划部门和设计单位,多沿袭苏联模式的规划设计思想思维,即大尺度的条块分割的规划思维。以大尺度、大规模、大体量、大区块、功能单一的开发为主要特征。这种规划方法相对简单,在规划图纸上以河流...

“城市蔓延”读书报告

“城市蔓延”读书报告

一. 定义   以下摘自 陈 洋,李立勋,许学强:《196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蔓延研究进展》——《世界地理研究(WORLD REGIONAL STUDY)》第16卷 第3期2007年9月...

从规划体系到规划制度———深圳城市规划历程剖析

从规划体系到规划制度———深圳城市规划历程剖析 执笔 王富海 【提要】回顾和总结了深圳市20 年来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外部环境对于深圳城市规划的影响及其深圳采取的对策,试图在解剖深圳的同时对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