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健康城市的几点思考(转)

admin14年前城市规划论文1675

关于建设健康城市的几点思考


(作者为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建设健康城市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当中,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城市建设纳入到规划中来,努力提升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

健康城市是为人类健康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生存战略

健康城市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为摒弃源于西方国家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低经济效益、低生态效益、低社会效益的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对人类发展造成的严重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生存战略。它明确指出“健康城市是长期致力于创造和改善自然、社会环境,开拓并扩展其资源,使城市居民能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相互协助和支持,并发挥最大潜能,达到最佳状态的城市。”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死亡4900万人,3/4都与生存环境有关。这就是说,只有在产业、环境、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以及各个方面的管理中都贯彻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才能使城市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健康乐园。建设健康城市已超出了狭义上的健康概念,它不是居民个人的事,也不只是卫生部门的事,而是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部门的共同职责。

健康城市与传统城市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城市应对人的健康问题采取的是被动和末端处理的方式,而健康城市则通过制定健康城市战略规划,从源头上为人们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促使人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最终提升和改进人们的健康,实现了从“头痛医头”的末端处理到以预防为主的源头治理;传统城市主要依靠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人们的健康和环境问题,而健康城市则是通过综合思维,制定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来全面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即在技术手段上实现了单纯依靠医疗技术到运用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手段;传统城市应对人的健康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卫生部门,而健康城市则是由政府、专家学者、企业、志愿者等各类力量共同参与;在治理方式上,传统城市主要依靠政府独自治理,而健康城市则引入了社会参与,实现了政府与社会对城市环境问题、居民健康问题的共同治理。

建设健康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一般来说,城市发展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发展过程。长期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城市化都是以高污染、高消耗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工业化模式为基础的。这种工业化模式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但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带来了环境污染、饮水困难、人口拥挤、交通堵塞、住房紧张、暴力伤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人类的健康受到了极大威胁,各种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迅速增加。要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通过城市空间的合理化布局、资源集约化利用、交通系统化组织、社会信息化联通、产业形态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宜业环境与宜居环境相一致、创新活力与社会和谐相统一,建立健康、安全和高质量的自然环境,稳定、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相互支撑和互助的社区环境以及持续、高效的发展环境,从而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健康。

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城市都在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各国开始健康城市建设是以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欧洲总部建立健康城市项目为标志。当时,参加的城市仅有11个。随后,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全球已有4000多个城市参加了健康城市项目,其中,西太地区有170多个,包括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在内的许多城市都参加了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健康城市项目,还有很多城市加入了世界健康城市联盟。建设健康城市已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世界趋势。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建设行动得到了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南宁、济南、昆明、西宁、唐山等全国很多城市的热烈响应。今年9月18-19日在唐山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上,与会城市达成了《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唐山共识》,一致呼吁具备创建健康城市条件的城市,要将建设健康城市摆上议事日程。

建设健康城市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有了很大发展。194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是7.3%,2009年城市化率已达到了46.6%。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但是,我国的城市化仍是建立在传统工业化基础上的,并未摆脱传统工业化的弊端,即虽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升了,但患慢性病的人数却增多了。据有关统计,2009年全国患有各类慢性疾病居民达到了20%,同时新旧传染病仍然频发,且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建设健康城市,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已成为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之一。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建设健康城市的过程中,着力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发展与资源的关系,发展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发展与构建社会和谐的关系,发展与保护人类健康和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关系。而健康城市建设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必由之路,使生活在城市的人共享丰富充足的物质环境、洁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环境,彻底摆脱人类的生存危机。

对我国建设健康城市的若干思考

第一,健康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建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多层次的建设体系。影响人的健康的因素多种多样,从个人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个人的身体素质、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环境方面则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物理环境包括生活中的空气质量、水质、食物、噪音、气候、自然景观等自然环境和依照人们的需求而建造的各类建筑、绿地、公园、交通设施以及城市布局等人造环境。社会环境则包括人口、就业、社会制度、社会的诚信状况、经济发展水平、整体社会的相互支持和凝聚力、整体文化氛围、社会文明习惯等。由此可见,建设健康城市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必须通过各个层次的共同努力,建设包括健康生态环境,健康产业结构,健康社会体制和领导机制,健康科教文体工程,健康社会服务和医疗服务体系,科学安全饮食管理体系,宜业、宜居、宜行、宜绿的城市设计规划,保障健康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健康学校、健康社区、健康医院等在内的建设体系,来推动健康城市的建设。

第二,建设健康城市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和全民参与。在建设健康城市过程中,政府与其他参与主体存在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而且政府直接掌握着在建设健康城市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以及由公共财政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在内的各种资源,因此,政府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应将全民参与作为健康城市建设的重点。健康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方方面面的内容,最终还是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上,落实到实现人的健康上。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健康城市建设就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主体。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城市建设步骤中重要的就是要获得政府的支持和鼓励社区参与。为有效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发达国家大多在建设初期即成立了跨部门的健康城市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健康城市推进计划。并在推进健康城市的过程中,注重建立各级政府、学界和社区以及公民个人在内的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健康城市参与体系,从而多元沟通、凝聚共识,共同促进健康城市建设。

第三,建设健康城市决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击性的工程,要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健康城市是使整个城市都处于良性运转状态,从而实现人与城市和谐相处,进而促进人的健康的城市,它不仅包括硬性的自然环境等内容,还包括软性的社会文化等内容,以及人的幸福程度等内容。因此,健康城市是一项对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是一个不断追求和完善的过程。各个城市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制定自己的建设规划,逐步提升自身的健康城市建设水平。
标签: 健康城市

相关文章

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

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 Beginning Research into Chinese Rural Landscape and Garden   LIU Binyi & CHEN Wei   Ab...

建立和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重要性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的需求量与可供量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城镇内部存在大量闲置和低度利用的土地;盘活城镇内部存量土地和置换城镇内部...

寻求制度升级,应对复杂局面(转)

寻求制度升级,应对复杂局面 作者:刘家海    来源:法律放光彩_法律博客 我们的南宁市规划管理局设立至今已差不多有30年的历史。我到规划局也快有20年 了。在我的印象中,差不多每两三年就会有一次...

社区商业 将创造商业地产的未来

一 社区商业已不再是鸡肋,未来社区将成为零售业争夺的高地 之前谈到社区商业就等同于开发商的规划必须配备的规划要求,以及形象杂乱的沿街商铺,既无效益、也无品位,更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综合消费需求。...

“6+1F”多层住宅模式研究(转)

摘要:顶层复式或带阁楼层的6层住宅普遍存在,但由于缺乏地方规定进行约束,其建设和审批过程中问题颇多。因此提出“6+1F”多层住宅概念,规范其建设条件和技术经济指标核算方法,建立专门的规划管理制度,以确...

探讨适合中国的老龄化居住模式(转)

探讨适合中国的老龄化居住模式 作者 宗娟  黄欣 【摘   要】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中国老年养老模式转化的社会现象,提出了住居体系结构转型的层次化、体系化概念和建立新居住环境空间结构框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