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标本兼治缓解交通拥堵”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转)

admin10年前城市规划论文1071



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标本兼治缓解交通拥堵”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



——2013年9月27日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

北京市副市长 陈刚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标本兼治缓解交通拥堵议案办理情况。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3个代表团、73人次代表提出了8件交通方面的议案,经大会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主席团讨论通过,决定合并为一项,即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标本兼治缓解交通拥堵”的议案,交由市政府办理。市政府高度重视议案办理工作,市政府常务会上进行了专门部署,责成市规划委为主办单 位,市交通委等30个部门和区县政府联合办理。在议案办理过程中,市人大领导十分关注,提出了明确要求,给予了精心指导,有关代表全程参与了调研工作,在 深入调研、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经市长办公会认真研究,形成了工作报告。

一、缓解交通拥堵的工作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工作,坚持把治理交通拥堵摆在突出位置,从科学规划和“建、管、限”等方面综合施策,深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持续加强基 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精细化管理,交通保障和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在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交通运行基本保持平稳有序。

一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财政每年投入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轨道交通新线建设,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到17条,总里程达到456公里,日均客运量 近1000万人次。累计施划公交专用道355公里,地面公交日均客运量达1310万人次。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2003年的28%提高到2012年的 44%,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18%提高到38%。

二是加快完善城市路网。2012年底,全市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6281公里,路网密度4.57公里/平方公里;加快推进道路微循环系统改造,支路以下道路里程达到4495公里。

三是不断加强交通管理。综合采取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相继出台了机动车限行、错时上下班、差别化停车、摇号配置小客车指标、停车秩序整顿等政策措施,有效应对机动车快速增长产生的交通出行压力。

二、交通拥堵的深层次原因

在调研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交通拥堵不仅是简单的交通发展问题,从城市规模、功能结构、产业布局、公共服务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人口规模、机动车数量过快增长。2012年,本市常住人口达2069万人,远远超出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控目标;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520万 辆,按照现行政策,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600万辆。2010年本市全日出行总量约5383万人次,综合预测到2020年出行总量将达到 6800-7600万人次。同时,小汽车使用未得到有效控制,出行比例从2003年的26.2%上升到2012年的32.6%,年均行驶1.5万公里,是 伦敦的1.5倍,东京的2倍多。这些都直接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

(二)单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导致城市功能过度聚集。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发展的重心一直是围绕旧城中心地区展开各类行政、经济、文化设施布 局,这种布局模式在一定规模内发挥了较好的运行效率。经过60多年的发展,城市总规模已经增加了50倍,中心城过度聚集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2003-2011年,中心城人口由870万增长到1230万人,建设规模增加了30%;73%就业、90%的优质医疗和教育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内;约 80%的机动车和70%的小客车出行集中在六环路以内地区。同时,新城发展对疏解中心城功能人口的作用还并不明显,如何完善体制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加强 中心城优化与新城发展的联动,促进中心城功能、人口向新城转移,仍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职住不平衡、配套不健全等新城建设问题导致交通“潮汐现象”严重。一是中心城居住用地资源有限,新城逐渐成为居住需求的主要选择,居住地 和就业地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中心城与新城之间的交通需求大幅增长,潮汐式交通问题加剧。据统计,四环路内早高峰进城交通量是出城交通量的2倍,其中轨 道交通超过了4倍。二是产业功能区、大型居住区和交通规划建设等方面统筹不够,主要就业区域与居住密集区之间的交通支撑不足。新增产业园区与周边居住区之 间缺乏有效的就业和住房供给对接机制,难以实现小范围就近平衡。三是街道社区配套服务设施还不完善,不能有效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 日常生活需求,跨地区中长距离的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就学、就医等交通出行比重居高不下。

(四)城市路网和公共交通体系还有待完善。一是城市道路网络尚不完善,南北向路网连接不畅,单位大院和大型居住区对道路系统造成割裂和阻断,城 市路网系统先天不足,次干路和支路实施情况还不好,道路微循环系统还不畅。二是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轨道交通网络还在完善中,目前五环路内轨道网密 度为0.51公里/平方公里,与国外大城市中心区轨道网密度1-2公里/平方公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地面公交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 建成4条、80公里的快速公交(BRT)线路,服务的准点率、舒适度等都需要提高。各种交通方式之间衔接有待改进,各类公共交通之间换乘设施不足、换乘不 便、换乘距离长。三是停车供需缺口较大,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指标未能与机动车发展同步。目前全市停车位约276万个,居住区基本停车位缺口超过50%,非正 规停车比例超过80%,占路停车严重影响道路通行能力。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交通体系急需改善,自行车出行比例逐年下降,由2003年的34.7%下降到 2012年的14%。

三、坚持标本兼治,缓解交通拥堵的主要措施和近期重点工作

我们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要求,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完善交通体系和出行方式,以及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等根本性问题着手,提出了以下措施。

(一)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努力实现城市均衡、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各项目标。

1.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各级各类专项规划,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坚持城市功能定位,适时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完善规划实施机 制,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统筹城乡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专项规划等的编制,切实发挥好城 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近期重点编制《北京交通发展纲要》,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公交枢纽规划》、《市域公交场站规划》、《公路客运枢纽(场 站)规划》、《货运枢纽(场站)规划》等专项规划,为制定后续配套实施计划打好基础工作。进一步明确和公开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加强法制监督和社会监督,维 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建立健全政策机制,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缓解人口过快增长状况。深入落实城乡规划及区县功能定位,健全更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把人口就业、综合产出效 益、能耗水耗等指标纳入到区县部门考核指标中。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统筹决策和监督机制,避免各类产业园区分散布局和盲目竞争。制定产业规划目录和替代 政策,加大低端业态整治和规范力度,逐步清理与首都功能定位不匹配、与居民实际需求关联度低的产业。加快各类基础服务业标准的制定工作,规范发展与居民日 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服务业,并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3.从严控制中心城建设增量,疏解和优化中心城功能。分区域控制中心城的建设规模,并制定实施细则。中心区域坚决停止新建商品住宅和大型公建项 目,严格控制旧城的新增规模,停止大拆大建;严格限制医疗、行政办公、商业等大型服务设施的新建和扩建;原则上不再新增产业功能区,扩建原有产业功能区必 须同交通设施支撑能力相匹配。

系统梳理中心城内服务首都、服务全国以及服务市民的城市功能,明确功能疏解和优化的内容。一是启动2013年《北京市流通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 修订工作,完善全市的物流配送体系,优化物流空间布局,严格限制未列入规划目录的商业物流设施建设。近期重点启动中心城小商品交易市场整治和外迁工作,加 快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4大商业交通堵点治理的前期工作。二是科学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限制中心城大型医院扩张,鼓励以整体搬迁或主体 搬迁等模式,逐步疏解服务全国的综合性及专科性医疗机构,近期要重点建设通州国际医疗服务中心。同时,积极整合同一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引导患者分层次就 医。三是全面落实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优质学校实施“一个法人、一体化办学”的建设模式,促进中心城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就近划片”的入学政策。

4.完善新城承接中心城功能转移的政策措施,促进新城有序发展。建立跨部门的新城建设协调机构,加强市级层面的统筹,合理安排建设时序,防止新 城盲目增量扩张。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深入研究人才引进、土地投放、投融资、住房等方面政策。研究制定土地指标置换、容积率转移等政策,探索用经 济手段鼓励中心城功能转移。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对于中央单位、驻京部队的新增用地需求,鼓励在新城选址。进一步促进中心城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的辐射转 移,增强新城的吸引力。加强中心城与新城之间轨道快线的衔接,建设大容量快速通勤网络。近期要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同时加大顺义、亦庄-大兴等重点新城的 建设力度。

5.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管控。按照“一隔建成、二隔建好”的原则,加大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实施力度,加快第二道绿化隔离 规划编制和政策制定工作。坚决制止绿化隔离地区、生态通风廊道等重要生态节点地区的商业性开发建设。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违法建设管控,坚决打击违法用地违 法建设。加快城乡结合部改造、棚户区改造,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研究制定集体土地流转政策,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引导集体产业在主要产业功能区就近布局。

6.建立更切实的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大京津冀区域合作力度。细化落实京冀、京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制定年度行动计划和实施细则。在国家有关 部门的指导下,尽快建立更切实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引导城市功能和人口在更大区域内合理分布。近期,积极推进新机场及临空产业区建设的区域 协作;完善7个铁路枢纽,加强其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健全区域公路网络,加快京台、京昆、密涿等高速公路建设。

(二)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职住均衡,实现城市功能与交通设施协调发展。

1.加强公共交通对重点功能区的支撑能力,促进轨道交通与周边城市功能有效衔接。深入研究中央商务区(CBD)、中关村等重点功能区和大型居住 区交通状况,进一步制定和实施加密轨道线网和公交线路方案。完善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建设政策机制,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实行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捆绑开发的投 资机制和开发利益返还的建设模式,制定一体化开发的实施措施和办法,提高轨道站点周边开发强度。出台相关鼓励政策,保障轨道交通站点设施用地,促进站点出 入口、地下通道与周边商业设施、办公楼宇、居住区建立便捷有效的联接。

2.建立就业和住房对接机制,促进就近居住。探索建立产业园区发展、就业安置、住宅建设和人口引入的联动机制,综合规划园区产业、居住、配套等 功能,合理控制园区周边配套居住用地的投放时序,为持续发展预留好配套空间。针对中心城外围已建成的大型居住区,研究制定促进就地就业的政策。探索产居联 动制度,引导就业人口就近居住,利用轨道交通沿线的闲置、空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建设租赁房,明确配租对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就业人群就近居住;探索通过 产业园区配建职工宿舍、试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或者企业自有用地建设租赁房等方式,加强针对产业功能区的住房保障。创新住房供给和管理政策,鼓励通过住房置 换、租赁房、人才公寓等多种方式,提高居住与就业对接的灵活性。

3.提高社区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减少中长距离的基本生活交通需求。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强化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配套功能,逐步 实现社区居民从居住地出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可解决子女就学入托、看病购药、菜篮子、米袋子、休闲娱乐等基本生活需求。

4.促进地面功能与地下空间协调发展,建立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实施机制。尽快编制和出台地下空间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加强地下车行、步行、停车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分解部分地面交通出行压力。完善地下空间开发管理和实施机制,明确所有权主体、创新供地方式和审批登记制度,出台投资激励政策,引导和 鼓励对地下空间的综合化、一体化开发。

(三)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和调控交通出行结构。

1.加快轨道交通和公交专用道网络规划建设,提高公共交通供给能力。编制《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3年-2020年)》,优化轨道线网 级配,加快推进中心城轨道线网加密,围绕主要功能区和一些重要交通廊道增加轨道线路,2015年力争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660公里, 2020年争取达 到1000公里,日客运量达到2200万人次。加快市郊铁路建设,建立与国家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协商机制,出台市郊铁路联合建设管理办法,利用既有铁 路资源开行市郊铁路,提高中长距离出行效率。制定《北京市公交专用道网络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2015年公交专用道达到450公里以上,实现四环路以内 成网运行;继续优化公交地面线网,着力提升公共交通的辐射能力和通达深度,提升公交出行便捷性和准点率。

2.加大公共交通接驳换乘规划实施力度,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创新公共交通接驳换乘的建设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建设主体的权责,提升综合协 调能力。制定公共交通接驳换乘规划设计导则,出台规划实施办法,大力推进换乘接驳系统规划建设。大幅增加连接社区和地铁、公交车站的“袖珍公交”线路,合 理安排公交、自行车等交通接驳换乘设施,鼓励市民通过公交、自行车、步行等方式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依托外围轨道交通站、公交枢纽和首末站、高速公路 进出口,因地制宜的设置公交车和小汽车的P+R设施,引导市民换乘公共交通出行。

3.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开展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路权保障专项治理行动,清理整顿违法设施和违法行为,为绿色出行提供 舒适环境。在CBD、金融街等重点地区、重点大街和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建设步行、自行车示范区。制定自行车停车设施规划管理办法,近期重点在主要公交车 站、轨道站点及客流集中地区设置一批自行车停车设施。推进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设1000个自行车租赁点,形成5万辆规模。

4.继续加大综合疏堵力度,改善重点地区的微循环系统。着力推进次干路、支路建设,打通一批断头路,重点改造重点功能区、干道、交通枢纽周边的 微循环系统,力争到2015年建设次干路、支路400公里。加强精细化管理,有效改善局部地区出行环境,优化平交路口、调整道路出入口、改造停车港湾、清 理占路障碍物。

5.坚持挖潜、建设、管理、执法并举,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停车管理体系。一是对不同地区实施不同停车管理政策,旧城地区随着公共交通发展,逐步 减少非基本停车位供给;中心城边缘集团以及大型居住区在保证基本停车位的同时,通过小公交和驻车换乘逐步解决小汽车使用过多的问题;新城等新发展区域适度 提高停车位配套标准,增强供给能力。二是加快研究建成区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措施,通过优化支路单行系统、错时停车等管理措施,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努 力缓解居住区停车难问题。三是建立合理的停车价格体系,根据停车所占资源的真实成本,合理确定基本停车位价格,引导市民理性购车。同时,调整公用停车设施 收费标准,提高公用停车设施使用效率。四是加强停车秩序管理,进一步明确停车管理职责,采取特许经营的管理模式,实施占道停车管理方式改革。研究相关政策 措施,将单位内部停车、大院停车等纳入规范化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经营、服务以及停车秩序管理和执法等进行全面规范。近期将对 《北京市大中型公共建筑停车管理暂行规定》、《北京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等进行修订。

(四)完善政策措施,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治理。

交通拥堵问题的产生,不仅同城市规模布局、交通设施供给等密切相关,也和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观念等密不可分。我们将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共同维护、共同享有、共同发展城市交通体系。

1.拓宽市民参与渠道。积极推进规划编制调整、政策法规制定、管理措施执行中的信息公开,通过论证、听证、座谈、公示等多种公众参与方式,注重 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探索建立起更加有效的协商对话沟通机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使各项政策在群众中充分酝酿,形成共识。

2.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科技手段,引导和规范出行方式,建立小汽车拥有、使用、停车等需求管理的政策机制,切实降 低小汽车的使用强度,把握好政策出台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充分考虑不同交通出行方式代表的各类群体利益,建立利益协商和补偿机制,实现城市公共利益与群体 利益、个人利益的共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盈利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

3.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立法建设,为完善交通体系、维护交通秩序构建合理的法律体系。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广泛认同的现代交通理念,着力提高全社会的现代交通意识,变被动参与为主动行动,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缓解交通拥堵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我们衷心感谢市人大对交 通工作的高度关注和热情支持,也希望市人大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政府工作,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主动与人大代表多沟通、多交流,听 取代表意见,采纳代表建议。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此次议案办理的工作思路,加快研究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分解任务,逐一落实,不断提高首都交通运行、服务和管 理水平。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相关文章

宜居,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

摘要:从英国工业大革命的开始到当今全球快速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所居于的城市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都无不困扰着一个城市前进的脚步,人们开始反思,开始呼吁建造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宜居城...

英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三个重要报告

针对地区性衰退问题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英国政府的最初设想是给予这些存在严重问题的特殊地区直接提供政府援助。1936年,英格兰特别地区专员斯图尔特爵士给议会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建议。他认为伦敦工业...

城市化阶段性规律再认识

城市化阶段性规律再认识 作者 张从果 [ 摘 要] 城市化阶段性规律作为一种经验性的统计规律,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在国家尺度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美国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美国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在美国,联邦、州和地方等各级政府都采用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模式,各级政府的规划活动都深深地扎根于这一政治体系之中。三权分立的运作机制,不仅把美国城市规划中的法...

大连城市形态历史格局的特质分析(转)

大连城市形态历史格局的特质分析 摘 要:本文阐述了大连城市形态历史格局的结构和肌理特征,分析了街廓尺度对于 形成半网络形城市形态的意义,并讨论了城市形态在城市发展中对于城市空间景观环境的决定作用。...

城市规划应力避“郊区化”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宁妙语针砭时弊  ——城市规划应力避“郊区化”   新华报业网讯  高级城市规划师、同济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眼前的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俨然希望大家更认可的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