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主义?:城市规划的狭隘性误区(转)

admin13年前城市规划论文1440

专业主义?:城市规划的狭隘性误区


城市变得越来越脆弱。由于极端天气频发成为近年来的常态,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着诸如暴雨袭城、热浪灼城的巨大冲击。淹城之后“到城市看海”,“汽车潜水艇”等造成的破坏与灾难,给市民生活造成了无尽烦恼。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理念出现了错位,已经难以应对更多更新的城市生活与发展需求。这种灾害性天气与快速城市化造成的双重压力,城市老百姓给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与市民需求视角出发,通过城市社会学理论的介入,才能形成更好的纠偏机制。

城市规划的“过专业主义”理念之偏差

当代中国城市规划在引进与吸收国外理论的同时,逐渐陷入了一种“过专业主义(over-professionalism)”的怪圈。源自对技术理性的狂热,大多数中国城市规划学专业在很长时间忽略了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学、社会心理学等行为科学的理论重要性。城市规划业者主要从城市空间、生态、功能等较为狭隘的专业主义出发,从而忽略了人的系统性变量。很多建立在“单一化”、“片面化”功能主义的基础上的城市总规、城市控规、城市强规,往往都与实际的城市生活需求不相关。“过专业主义”的城市规划理念过分强调空间规模、空间组团、空间区隔、空间布局的数学模型。主张的是以比例来建构空间,而非以需要来预设尺度。比如新城规划,往往都是以条块功能区隔为主,而且将功能区隔的边界、界限划分的“僵化性精确”,即区域之间几无互动关联,而是几何化简单化设计。这种区隔化的新城规划,往往形成了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最终的结果是新城变成了一种“空旷的美”,失去了人性化尺度,城市缺乏了交往空间与可及性,最后是沦为了一片片的“死空间”,即没有人际交流、没有群体交往、没有公共人际化空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行政主导性的新城区的规划,数年过去之后,还是一座空旷之城。南京市的仙林大学城,由于过于坚持空间组团,结果由于大空间尺度,仙林大学城的各空间板块几乎成为了一座座“孤独岛屿”,街区之间的可及性几乎为零,每每到了夜晚,到处一片漆黑,令人恐惧。按照雅各布斯所提倡的“城市街区需要诸如便利店、报刊亭、电话亭、杂货店来确保城市安全度”的观点,我们大多数新城那种过于安静、过于空旷的尺度街区,往往变得没有安全感,没有活力,最终变得有如一座座“睡城”、“卧城”、“死城”。这种新城规划,最明显的就是忽略了城市、空间、人际的内在关系。还有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也因为只以统计现有流量作为设计基础,没有从城市化的规律出发,从而导致了许多先天型功能不足。很多地方一建成就落后,路一修好就堵车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城市规划应为满足城市基本功能而设计。最早的城市最核心的三大功能便是“神圣、安全、繁荣”。每一条都是以人的最基本需要而存在。城市的神圣是以超自然主义的宗教、祭祀为代表,为树立权威及教化大众而设立的寺庙;为保护城市而设立的城墙和城堡;为促进城市繁荣而设立的商业、酒肆,都是以彼时代市民的精神灵魂、安居乐业、日常生活而定位的。今天的城市规划,因为从单一功能主义的片面性角度出发,往往将空间的整齐划一、区域的几何线条、街区的宽敞明亮为主,忽略的是人何以进入区域,人何以利用空间,人何以享有街区生活。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才是最真实的城市规划需求。因为城市区域功能的变化因素,主要取决于市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交通流线、交通流量、商业布局、居住偏好、休闲偏好等都是以市民需求为中心的。这种市民需求的变化,往往是同城市规划有深刻的(Interactive-interdependent)因果互致型关系。这种因果互致关系决定了城市规划能否促进人际交流、能否提升城市效率、能否促进城市繁荣。所以城市规划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专业主义能够涵盖的命题。1933年世界各国建筑师在《雅典宪章》中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休息和交通”,为现代城市规划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居民居住的舒适度与便利性,理应进行住区规划最基本的理念。可是很多城市居住区规划往往为了城市开发的利润率,将居住区规划成为岛屿型区域,难以形成与工作、休闲、交通有机联系的部分。同时,大量城市公共社区休闲广场的规划,也处于交通干道的包围之中,市民难以穿越繁忙而危险的交通干道进入休闲广场,结果是广场修建的很大、很好看,但经常是空无一人,成为了城市中心的摆设。居民的通勤工作,也因为城市规划的过度分割化处理,整齐划一的功能分区,导致了就业人口的通勤成为了一种常态。人口通勤又形成了交通拥堵,交通拥堵又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大多数的地铁乘客,来去都是睡眼惺忪、无精打采,这都说明了城市规划导致了城市问题的高概率发生。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行政化、狭隘专业主义的指导下,已经造成了城市的功能紊乱,更让老百姓的城市生活变得更糟糕。上海世博会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在睡眼朦胧的地铁风景线上,似乎也成为了一种反讽。

相关文章

刘家海:规划管理中的法律思维训练(转)

【按】法律思维所秉持的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精神,其功能相当于给我们撑起一把保护伞:下雨了挡一下,不让自己淋湿;太阳太大了,遮一下,不让自己晒晕。这既是常态下有效对付异常情况的可行办法,也是异常情况下有效...

我国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新思路

我国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新思路

我国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新思路 作者:黄平利 王红扬 论文关键词: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生态敏感分析 经济敏感分析 空间管治 发展与保护的协调 论文摘要:以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的突出特点为背景,分析...

宜居,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

摘要:从英国工业大革命的开始到当今全球快速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所居于的城市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都无不困扰着一个城市前进的脚步,人们开始反思,开始呼吁建造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宜居城...

中国城市规划现状

中国城市规划现状 2004年初,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首次承认首都交通规划的失败是造成城市交通不畅的主要原因。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半个世纪的发展结果却成了“集中体现了20世纪建筑和城...

浅议城市总体规划的几个问题(转)

浅议城市总体规划的几个问题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 近几年全国大、中、小城市都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经过上报批准付诸实施就是城市建设法律性的文件,因此,编制总体规划应特别慎重和仔细。 总体规划...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乡村建设评述(转)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乡村建设评述 作者:陈东湘 来源:《市长参考》 目前我国大陆农村地区出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副业化、村镇发展无序化、离农人口“两栖化”等现象。农村居民点也存在空置、闲置多...